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文化街区 | 怎么改,你造吗?

甜甜圈 风景园林网 2023-09-17



历史文化街区
当我们在感慨现代城市同质化的同时,承载城市特色的老街区也在静悄悄地消失。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古街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一条条老街,既承载着一座城的文化记忆,也折射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如何在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找到适合的路径,让城市也能延续“乡愁”,是城市规划设计师、开发商和管理者探索多年的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街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33年的《雅典宪章》中,“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1987年《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城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从1982年我国政府设立历史名城保护制度,1985年建设部提出以“历史性传统街区”作为核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1997年建设部将历史文化保护区明确为我国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将历史街区正式作为一种专门的保护类型;2012年建设部发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2015年04月21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第一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





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更新现存问题

1.商业同质化和过度景点化

尽管国家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一些地区忽视对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的整体继承,使得新打造的历史文化街区失去了“原真性”的文化特色。

现在很多历史街区的更新,都往旅游方向发展,90%的路径和目标都是旅游开发,很少有围绕本土人居环境改善而开展城市更新的。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记忆,历史街巷、古民居楼等都反映着城市的发展脉络,但是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使得街区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

2.建筑保护和功能活化相矛盾

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基础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的严重滞后,使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受到制约。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老城逐步成为传统历史地段与现代城市生活紧密交织的矛盾地区,其相对单一的居住功能与城市中心多元功能之间无法协调。

如果严格按照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方法做下来,是没有办法去适应现代化生活的;可如果按照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去推倒了重建一个,又不符合保护要求。所以存在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平衡难度。

太原市府城文道历史文化街区改造

3.街区整体风貌难维持

历史建筑的物质性老化是老城区普遍面临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现存的历史建筑绝大部分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易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和槽朽,也缺少有效的维修和保养。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易主频繁,内部居住人群结构混杂,大量的私搭乱建破坏了传统建筑的空间环境特色。

历史建筑地处历史文化街区内,它的尺度难以适应现代设施,外加严格保护要求,给排水与供热燃气等难以更新,导致百姓都更愿意自我重建,使用者保护意识薄弱。





三、城市化进程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

1.形成正确保护更新观念

历史街区承载的底蕴价值并非通过建筑本身来体现,其自身包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气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难以通过人工修复行为来得到重新体现。而目前城市居民由于缺乏正确的文化保护观念,可能对一些年代相对久远,且产权归个人所有的老旧建筑,做出盲目开发甚至破坏性改造行为。这样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短期效益,但对城市历史遗迹带来的损失却是无法弥补的。

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地区及地下文物埋藏区规划图

“文化”是历史街区复兴的重要催生剂,也是开发其现代商业价值的关键资源。而以“旅游文化”作为导向的历史街区复兴工作,便是要突出街区作为文化遗产的特征性与场所感,同时结合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来对历史街区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

2.关注历史文脉

文脉是一个城市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和环境,是人为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街区文化环境的营建应当以还原当地真实性的日常景观为目标,从文化感知的层面上回归场所历史文脉。

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顺应原有的城市肌理,挖掘其中的内涵与主题,形成可记忆、可持续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街区的改造中必须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并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注入现代城市生活的元素。通过提高街区的景观质量,美化街道和建筑,增加城市视觉感受,提升城市形象,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城市发展的历程和文化渊源。

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福州三坊七巷

3.活化街区功能

历史街区改造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表现。改造中也应注重营造一个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将街区空间、功能、文化作为共生单元,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

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多数是由政府主导,仅凭一次性的建设活动,只能在建筑实体上进行保护更新,如若没有街区的内生机制,这样的保护更新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在保护历史文化物质形态的同时需要关注街区功能形态的更新。在城市层面上结合街区的内生机制,确定适合街区发展的功能定位。在街区层面上结合现代化生活的需求,通过合理置换街区功能和对多样功能融合,达到活化街区功能的目的。

4.重视公众参与

成功的历史街区改造可以激发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居民的期望和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对传统街区中不同社会需求的深入研究,帮助不同职业和年龄的人群,在住房、就业等方面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并不断加强和引导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广大居民,更加理性地认识所生活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自觉参与对家园环境的保护和整治,传承和延续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生活以及民俗活动。

公众参与示意图


参考文章: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光明日报、艺旅文化、小镇乌托邦等

————END————



相关链接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设计:留住城市“乡愁”

史文正: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存在哪些问题?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